传统用户走出“互联网IT架构”的误区的方法
发布日期:2016-3-4 15:3:9
传统用户走出“互联网IT架构”的误区的方法 最近一年大家总在谈论“互联网+”的问题,似乎“互联网+”是解救他们脱离苦海的诺亚方舟。那么,传统IT架构在中国发展应用了将近30年的时间,它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今天,我们将讨论对于受到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冲击下的传统的IT企业服务提供商,“互联网+”又意味着什么?他们需要把什么样的技术和产品提供给广大客户呢?当前的IT架构会走向何方,而云计算和开源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么?我们应该从互联网发展中学到什么。 传统架构面临的挑战 是什么? 说起传统IT架构的历史,大家都知道是从大型机时代到小型机时代,用专业的小型机作为服务器,它直接安装关系型数据库,后面挂高端存储产品来响应用户的需求,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这种模式也还是完全可行的的。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典型的IOE模式。但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海量业务催生出的需求是快速部署和无限扩容,甚至是无限存储扩展。在这方面,过去以小型机和大型机为主要架构的单中心架构将会受到了很大挑战。过去我们认为,小型机的处理器资源使用量不到20%,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虚拟机或者其他方式发挥其作用,然后是通过多核来扩展,但是面对今天的几倍、十几倍的计算和存储资源的扩展,在过去旧有架构上做扩展显然是行不通的。也就是我们说的Scale-up这条路走到了尽头。 互联网企业率先通过引进通用服务器做集群的方式来用分布式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服务器用分布式,存储用分布式,数据库用分布式,软件多为开源系统。主要坚决了资源扩张的问题,实现了IT底层资源的弹性伸缩,也就是按需分配,将资源调度,服务调度和应用调度变成三个平台,形成今天的云计算架构。此架构一出,马上风靡全球,现在世界上,所有的IT用户都在谈论云计算。 开放架构并不完美 但是,这样的架构是完美的么?显然并不完美,因为它不是对前面架构的补充和提高,而是完全的颠覆。这种颠覆,潜在着非常大的风险。 第一个风险是对分布式的认识,集群的扩展性确实比小型机要好,但是如何去控制和管理它,这会成为一个难题。大型互联网公司一般都是至少5000台以上通用服务器来做一个集群,它的控制和部署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而且,扩展性好不等于可靠性好,系统大了不出问题是不可能的,你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才是关键。 第二个风险是维护和能耗的费用。这么庞大的系统,运维和管理也需要专业人员来维护,这也需要很大的开支。而能耗也是非常大的支出,事先必须考虑清楚。 第三,IT研发人才。如果想用开放架构和分布式系统来替换旧有的系统,必须拥有一批专业IT研发人才才行。大型互联网比如百度或者阿里正是因为有这些人才,才能做天蝎整机柜服务器,才能做分布式数据库,但是,对于一般企业用户,这个可能并不适合你。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多看上去很美的东西,背后其实有很多坑,你提前一定要看清楚。 第四,开源是否可以商业化使用。大家都在谈开源,但是,开源软件和商业应用是两回事。开源为了追求独特的功能性,可能在写的时候就没考虑那么多的可靠性、兼容性和安全性,但是在商业应用中这些必须考虑。而且很多开源软件几个月后如果没有持续更新,那么对于商业用户来说,是一个很头痛的问题。 创新的开放架构 那么,说了这么多开放架构的缺陷,难道我们还要走回过去的老路么?那不是死路一条么?当然不是,我们是需要辩证的吸收两者的优点。 在最近的一次技术交流中,业界资深存储专家,天玑数据总经理董唯元说出了自己的思路,“对待互联网开源技术,可以抽丝剥茧,慎防邯郸学步。”针对前面两种架构各自的问题,天玑数据提出Scale-at-will架构,把Scale-out与Scale-up优势整合起来,从而实现更灵活也更接地气的扩展机制。如下图所示: 正是本着“去IOE”、“化三层为一层”、“向开放性演进”这样的大趋势,天玑数据将传统基础架构引导向融合架构,走向云化,同时考虑到“一种砖块铺满所有数据中心”的超融合理念对传统用户来说还太超前,所以针对不同业务场景推出了不同的产品系列。其中,PBData数据库云平台主要面向传统小型机加高端存储的业务场景替代,PriData私有云平台则面向虚拟化场景,主要针对性能要求不高、但对场景灵活性要求很高的业务需求,而PhegData大数据云平台是面向海量数据存储的。当然,它们具备很多共同优势,比如采用闪存缓存技术提供高IOPS,采用InfiniBand提供高吞吐、RDMA技术降低时延,采用x86商用硬件摆脱原厂限制,大幅节约成本,采用分布式存储避免单一IO通道瓶颈等等。除了从IT基础架构层的思路出发,用分布式架构代替传统小型机与SAN架构以外,从业务层构建与运维的思路出发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如何突破传统的业务架构,用更弹性与自动化的业务架构,智能地调度数据中心资源,完成业务创新后更大的用户需求,这是IT服务提供商要解决的技术难题。而数据中心操作系统(DCOS)就是这样一个“运用新技术为传统用户实现需求”的代表。 天玑科技系统服务部技术总监刘鹏讲解了DCOS的优势: 还是以传统的小型机为例,传统行业用户过去十几年采用的都是用小型机的竖井式架构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用3台小型机来形成一个集群,在Scale-up上确实很强,但是需要大规模扩展与不确定的业务暴涨时,这个架构很容易就出现瓶颈,在扩展性和弹性上不能达到需求。而通过DCOS可以把更多的通用X86服务器或者刀片集中到一起来管理,以分布式集群资源调度(Apache Mesos和Apache Hadoop YARN)为基础,结合容器(Docker)技术构建一个标准化平台,来解决计算和存储的业务支撑问题。它可以支持多种计算框架,具备敏捷开发、快速部署和弹性伸缩的特性。这方面很好的例子是:刚刚过去的双11,在浙江移动手机营业厅双11充值秒杀项目中,浙江移动与天玑科技合作构建的“DCOS+数据库一体机”数据中心,从8:00到20:00,经历了每个整点共13轮充值秒杀,当天注册用户超过2000万。“DCOS+数据库一体机”最终支撑起了并发数6万/秒,扛住了10亿PV的访问量。如下图所示: “其实在这个泥沙俱下的时代,一个技术公司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关键点,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才能真正说服用户,真正让用户相信你的产品可以实实在在改变它的业务模式,为他创造更多的价值。”董唯元更进一步说。 合作伙伴 生态合作 当然,所谈到的真正价值,肯定不是天玑数据一个公司能创造出来的,生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数据库云平台方面,天玑数据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已经做到了第二的位置,所以需要很多合作伙伴来支持。比如在分析型数据库方面,PBData得到了南大通用的认可,GBase 8a基于PBData形成测试报告,这对PBData市场的扩大非常有帮助;另外,天玑数据还与中科院、中移动研究院等展开更多合作,在底层硬件方面也与Intel等硬件厂商展开技术研发合作。应该说,在努力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的同时,也是在壮大自己的力量,更是让用户接受自己的过程。相信天玑数据凭借自己的卓越技术和优质产品,会在超融合基础架构的市场中的得到更多的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