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阿里云主机ECS 首 页  »  帮助中心  »  云服务器  »  阿里云主机ECS
Openstack的基金会成员介绍
发布日期:2016-1-30 0:1:14

  每年的7月份,都是Openstack的生日,到现在刚好3岁,有一点比较重合的是,也刚好是3年前的7月份,我进入了某家IDC,做云计算(如阿里云)的产品经理。我也基本是那个时候,看到Openstack项目成立的新闻,也一直在关注,所以就整理一下Openstack幕后的公司,大家也可以通过这个了解一下Openstack的发展。下面的内容,基本是靠记忆完成,如果不准确,请指出。

  Openstack的基金会成员

  各家公司的代码贡献排行榜:http://www.stackalytics.com/ 这是截止到今天2013年7月10,在H版本各个公司的代码贡献排名。有些公司只是把自己的产品加入到Openstack上,例如Mellanox, Midokura, NetApp, SolidFire,华为,目前存储厂商和网络厂商,都非常积极的把自己的产品的driver,加入到Cinder和Neutron (quantum)中。

  为啥选择OpenStack,这是大家经常问的问题。那么看看在Openstack项目背后的支持的公司,或者你就会有答案。

  

  Contents [hide]

  1、 NOVA

  2、 Rackspace

  3、 Dell

  4、 HP

  5、 IBM

  6、 Redhat

  7、 Canonical (Ubuntu)

  8、 Suse

  9、 Nebula

  10、 Piston

  11、 Dreamhost

  12 、Intel

  13 、Mirantis

  14 、Cisco

  15、 eNovance

  16、 Nicira

  17 、SwiftStack

  18、 Grid Dynamics

  19、 Stackops

  20、 PuppetLab

  21 、Inktank

  22、 Cloudscaling

  23、 Citrix

  24、 cloudbase

  25 、UnitedStack

  NOVA

  美国宇航局,这个故事有点八卦,我是从一个slideshare看到的,不过后来就找不到。大概的意思是:美国宇航局使用的Eucalyptus开源的版本,当时他们给社区提交了patch,增强Eucalyptus的开源版本,不过估计是功能和商业版本有重叠,就拒绝了他们提交的patch。当时美国宇航局的6个phton人员,用1个星期的时间,使用Python,做了一个原型,并尝试把运行的虚拟机迁移到上面,非常顺利就跑起来。这就是nova项目的起源。

  对于美国宇航局来说,维护一套IAAS项目,也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就想到的开源。刚好负责nova项目的人员,和Rackspace的人员私交都比较好,所以在2010年4月份就开始策划Openstack的项目。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美国宇航局把代码叫出来后,也就基本不管。负责nova项目的人,全部跳槽出来成立公司。美国宇航局内部的nova系统,内部无法维护,只能采用外包的方式。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中国,估计就是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

  美国宇航局内部应该是有多套IAAS,包括使用AWS,所以各个厂商都号称美国宇航局是他们的客户,所以大家也不要太认真。

  Rackspace

  Rackspace,是一家很传统的IDC厂商,其实和国内的IDC基本是一样的,这其实为啥国内的IDC,都以Rackspace为榜样的原因。公司对系统维护比较强悍,对技术研发是比较弱的。Rackspace的cloud Server是靠收购Slicehost获得的Xen的技术。当年SliceHost是和linode齐名一家vps厂商。云存储技术,他是收购自己前员工成立的已经公司,获得的技术。

  Rackspace应该是在2008年左右,推出所谓的云主机(如阿里云主机),云存储服务(如阿里云服务器),实现按需收费。不过他的用户量,收入和亚马逊AWS比起来,基本不构成威胁。不过在2010年的时候,按需付费的这种模式,Rackspace是排在第二名,我猜测他的实际收入,也就大概AWS的5%都不到。

  当老二发现无法战胜老大的时候,老二就把老大的东西开源出来。我想这是国外的挑战巨人的黄金法则。

  Rackspace没有成立Openstack项目的时候,估计大概是在10美金左右,成立后,估计飙升到40多美金,所以对于股东来说,不在于你搞啥开源,关键是股价上涨。

  Rackspace只是把云存储开源出来,也就是目前是swift。swift的开发理论应该还是根据google的那3篇论文搞出来的对象存储产品。swift最大的优势在于他是在生产环境中验证过的产品,当时应该是支撑超过10个PB的数据量,目前也就继续跑着。

  对我来说,也是通过swift,搞明白对象存储的大概原理,知道原来云存储的服务器,是不需要设置raid,通过软件来实现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当时Rackspace公开他们内部使用的服务器,就是4u,24块2T的家用硬盘。这些今天看起来都是标配,不过在2010年,我至少是第一次看到。

  整个2011年基本都是Rackspace在推动Openstack,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家就有了质疑的声音,大家不放心Rackspace对Openstack项目的控制,也就导致缺乏重量级的企业参与,尤其是Redhat和IBM。所以在2011年的时候,Rackspace就提出成立专门的基金会,管理Openstack项目。

  2012年8月,Openstack基金会正式成立,这个时候,Redhat和IBM正式加入,同时也标志Rackspace无法控制Openstack,只能是影响Openstack。当时有一个小插曲,Rackspace要搞一个培训,发一个Openstack证书,当时就招到成员的置疑,Rackspace无权发放Openstack的证书,这是侵犯Openstack的版权,所以Rackapce也只能把证书改名为Rackspace啥云证书。

  Rackspace在Openstack付出很大,当初的代码贡献占据50%以上。并且做了一个承诺,把以前的云计算平台,切换到Openstack上。目前Rackspace的第二代云计算平台,已经是基于Openstack,底层使用的是Xen Server。

  Rackspace是希望用Openstack进入企业私有云市场,推出了alamo的一个产品,自动化部署Openstack。不过在企业私有云市场上,Rackspace的收获是不大,这也让Rackspace比较郁闷的地方。

  必须承认一点,Rackspace到目前为止是贡献最大的,但不是Openstack的最大赢家,不过老外是可以接受这个事实,这也是你玩这种项目需要的胸怀。

  HP

  HP是在2011年10月份发布Diablo版本,宣布推出HPcloud公有云,这对Openstack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支持。当时的Openstack还没有今天那么成熟的时候,HP选择使用openstack推出公有云服务,是非常激进。HPcloud先进行的半年的beta阶段,没记错,应该就是2012年5月份左右,开始正式收费。

  公有云要实现盈利,其实是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HP的成本。

  在Essex版本的统计,HP投入了超过20位的开发者参与项目,至少在Horizon项目里的2位core,是来自HP。在最新的H版本里,HP的代码贡献应该是前五名。

  很多人经常会问一个问题:HP和Rackspace,到底使用的是Openstack那个版本?这个问题我也问过。答案就是不断迭代,定期把上游的代码check out出来,合并到生产环境下,而不是半年升级一个版本,这样更加容易控制。这个在开发峰会上有专门的专题介绍这个。

  HP其实应该还是希望可以进入私有云的市场,好像要推出一个cloudos,不过还没看到产品,传说是基于ubuntu定制。

  HP是白金成员,每年50万美金,承诺3年。

  Dell

  Dell是最早介入Openstack项目的公司,据说2010年4月份项目筹划的时候,Dell就参与了。这也是和Rackspace和Dell公司间密切关系有关,据说在美国,他们两家公司联合打下了不少大单子。

  Dell最开始的设想就是要搞一个Crowbar的项目,让Openstack可以很方便部署在Dell的服务器上。甚至还策划搞一个Crowbar的商业收费版本。个人观点,从项目开始的时候,可能方向就有问题。这样的开源项目,你就只能自己玩,很难形成社区。对于Dell这种硬件公司,应该是比较缺乏软件的基因,更缺乏开源的基因,是很难推动一个开源的项目。

  Dell的Crowbar的项目,投入其实不少,不过基本是没带动他的硬件销售,而且项目发展也遇到问题。在Openstack的代码上,Dell基本是没啥贡献,只是掏钱赞助活动。

  Dell是黄金成员,每年20万美金的年费,承诺是3年。

  IBM

  2012年8月,Openstack基金会成立,IBM正式加入,其实对Openstack来说,应该是非常重量级别的,影响了很多公司的决策。这个对Openstack未来发展,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IBM把自己多年玩的虚拟化产品扔掉,smartcloud也不要的,全部采用Openstack,这种决策,真的需要很果断啊。这其实也让内部的开发人员很痛苦,需要把以前的产品迁移到Openstack上。不管怎么说,IBM已经是在战略上全部迁移到Openstack上,包括收购的公司,都是围绕Openstack。还有自己的硬件产品,都进行调整,支持Openstack,包括存储,服务器,甚至交换机。

  IBM的power下跑Openstack,还是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目前只能说是beta阶段,老大当初在这种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决策,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不过估计老大是不需要考虑技术的,只需要从市场角度考虑就可以。

  Cisco

  思科和Dell都是很早介入Openstack,并且在Diablo就提出quantum的概念,并且雇佣专门的人员参与quantum项目。不过思科的动作很慢,Quantum的项目进度也不理想,当时思科的投入也不大。

  在Folsom版本,思科推出一个自己的Openstack版本,整合自己的quantum插件,这个我猜测应该是让Mirantis帮忙OEM的,基于Ubuntu12.04.

  思科是基金会黄金成员,不算太活跃吧。

  Suse

  作为linux的3大发行版,Suse在openstack上动作是比较慢的。2012年8月份左右,推出suse cloud 1.0,基于Essex版本,目前正在推出Suse cloud2.0,基于Grizzly版本。

  Suse目前希望把Ceph整合到他的Openstack解决方案中,正在投入大力气推广他们的cloud2.0产品。目前国内已经有专人负责。如果你希望Openstack使用xen,那么suse基本是唯一可以提供support的发行版。

  Suse其实也是有自己的虚拟化平台PlateSpin Orchestrate,这应该是Suse企业版里默认的虚拟化平台,目前这个平台支持Xen和KVM,这套东西据说销售在国外还是非常不错,在PlateSpin Orchestrate平台上novel投入也是非常巨大。所以novel放弃PlateSpin Orchestrate,还是比较艰难的选择。

  Novel在Openstack的代码贡献量不大,大概是和Ubuntu差不多,目前Suse好像安排了一个专业刷代码排行榜的高手,在H版本里写了5000多行代码,但是没有去实现一个BP。另外他的部署工具,居然是采用Dell搞的Crowbar,比较有意思。Novel也是白金成员。

  Nebula

  这家公司应该是最先用Openstack拿到投资的公司,融资金额也很大,2500万美金。他提出把Openstack和Facebook的Open Compute项目整合在一起。在Openstack初创阶段,很多开发人员都是来自Nebula. Openstack的Dashboard项目Horizon,开始就是有Nebula投入人手去开发。目前如果你统计openstack全部代码贡献,Nebula是排在第一的。他们的CEO,长的比较帅,也很幽默。

  Nebula的商业模式我的理解是销售机柜,整柜子的服务器销售,他们开发好一套管理平台。不过最近的版本,Nebula的代码贡献已经很少,经营上估计也是遇到很大问题。不过2500万美金,应该不会那么快花完啊。

  Piston

  这是第二家拿到投资的Openstack公司,创始人我印象好像是Rackspace出来的,从Slicehost的创建的。融资800万美金。目前看介绍,正在做虚拟化桌面。

  不过这家公司,目前业界的声音很小,基本听不到。很可能会死掉。他是Openstack黄金成员,当年也是给Openstack贡献了很多代码的公司。

  Dreamhost

  这是国外算是最大的一家虚拟主机厂商,介入Openstack比较早,国外的虚拟主机厂商的创始人,技术背景都很强悍,印象中Ceph,就是他们老大发起的项目,并推动。

  Dreamhost加入Openstack,推动Ceph在Openstack的使用。并且在Dreamhost部署了Ceph的对象存储,容量达到3PB,规模不小。

  未来Ceph,可能是Openstack的一个重点,实现企业内部的统一存储。Ceph上游开发社区也非常活跃。目前Suse选择Ceph作为默认存储。

  Redhat

  2012年8月,Redhat和IBM一起加入了Openstack基金会。我个人相信,Redhat的加入,其实也是受IBM的影响,因为IBM的power下跑Openstack,都是跑在Redhat下。IBM没有redhat是玩不转Openstack的。

  Openstack的nova的核心:libvirt,KVM,qemu,都是redhat开源和控制的项目,所以Redhat的加入,对于Openstack的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Redhat有自己的虚拟化平台RHEV,加入Openstack,其实很大程度就意味放弃RHEV,目前已经有这样的征兆,现在到了RHEL 7.0,估计就看不到RHEV。

  在Redhat没有正式宣布加入Openstack前,在Essex版本的时候,redhat就有全职的开发人员参与nova的开发,并且很快的获得core的位置。谁来控制一个开源项目,不是靠money,而是靠代码贡献。你代码贡献多了,你的影响力就大。目前在H版本里的代码贡献,redhat是遥遥领先,基本是取代了Rackspace以前的位置。

  目前Openstack的9个项目里,每个项目的core成员都有redhat的员工,每个项目的发布周期的项目技术老大选举,Redhat的人都参加竞选,可以看到redhat的投入是多么大和开源应该如何玩。目前Nova,Heat,olso这3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是redhat公司的,一共16位core分布在各个项目,30位全职的员工全职参与Openstack开发。http://openstack.redhat.com/People

  Redhat为了推动Openstack,推出了RDO的项目,不惜直接支持CentOS,可见决心有多么大。目前Redhat还专门为了Openstack推出一个定制内核,就是为了解决内核版本过低,导致网络很多功能无法实现。非常值得期待RHEL 6.5,相信这个版本,可以彻底解决Openstack的各种问题。目前的Grizzly在RHEL6.4下,其实问题还是很多的。

  Redhat是白金成员

  Canonical (Ubuntu)

  Canonical在Ubuntu10.04的时候,选择了桉树作为IAAS的平台,并且投入了大量精力。马上就发现这个方向有问题,在Ubuntu 11.04的时候,就开始讨论是否要放弃桉树,选择Openstack。在ubuntu 11.10的情况下,官方源里加入了Openstack的Diablo版本,不过Ubuntu只负责打包,啥都不做,那个版本的Diablo的Dashboard是无法使用,Ubuntu也不做任何的修复,都是靠民间去解决各种bug问题。

  Ubuntu 12.04,正式宣布支持Essex,我个人观点,Essex,算是第一个可以使用的Openstack版本,国内很多企业,目前都是基于这个版本进行定制开发,当时也就只能跑在Ubuntu下。因为Openstack,大大提高了Ubuntu在服务器端的装机数量。

  Openstack使用大量的新的技术,新的软件,Ubuntu的发行版的优势在于各种软件版本比较新,开发者可以比较方便进行开发和测试。这其实也是早期为啥大家全部都在Ubuntu下进行测试。目前这种局面,还很难改变。

  和linux内核一样,Ubuntu在Openstack上的代码贡献是很少。Ubuntu针对Openstack推出自己的MAAS和juju的部署工具,不过我从邮件列表里看,基本是比较冷清,就ubuntu自己和自己玩。Ubuntu玩linux桌面,老大直接参与,投入巨大。在server上,很多玩法是行不通的,MAAS和JUJU的下场,也是不容乐观。

  Canonical也是Openstack的白金成员。不过目前在Openstack的私有云市场上,基本也是没啥收获,没获得用户和收入。如果后续不加大投入,很快就会给redhat超过。目前看到的情况是在H版本,Ubuntu投入的开发人员在增加代码贡献,至少是在前10名。

  Intel

  Openstack一个受益者,应该就是Intel,有助于他的cpu销售。Intel介入Openstack比较早,不过方向开始阶段有失误,在Diablo版本的时候,自己搞了一个版本,结果出现很多问题,基本是一个摆设,导致后续无法升级和维护。

  Intel不是第一批的Openstack基金会成员,而是第二批申请加入,不过加入基金会后,Intel的投入也正在加大,已经没有自己的版本,全部的代码都是merge到上游,内部的所有系统全部切换到Openstack上。目前Intel在中国区已经有了4位core,对Ceilometer,cinder投入都不小,估计都指望万兆网卡快点普及起来。

  Mirantis

  这家公司估计是目前为止Openstack的最大赢家,获得1000万美金的投资,并且目前Openstack的最大用户,都是他的客户,思科Webex,ebay等。

  这家公司有点类似国内的360,当很多公司指望培训收入,Mirantis直接把他的培训资料公开。当公司指望提供高级功能收费,Mirantis直接把puppet的脚本开源,包括HA的实现和自动化部署,还提供一个很好的web管理,把以前收费客户使用的,都开源给大家直接使用。

  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为啥Miriantis是最大赢家,而不是ubuntu,Rackspace,Stackops, Dell?

  eNovance

  这应该是Openstack的后起之秀,最近两个版本非常活跃,无论是代码还是部署文档,都投入大量的精力。Ceilometer的项目负责人,好像是来自这家公司。这是一家法国的公司。

  他们也是看好Ceph和puppet,大力投入,有机会成为第二家的Mirantis。他的几个成员,文档,blog写的非常好。我经常阅读。http://www.sebastien-han.fr/blog/

  Nicira

  这家公司名气就太大,只要谈到SDN,就会联想到他。已经给vmware收购。目前基本所有公有云的网络解决方案,都会提到使用Nicira的方案,可见他的厉害。

  把软件销售给互联网公司,这是一件比较高难度的活,但是他做到。他们开源了openvswith,Openstack的网络,未来基本都指望他。

  SwiftStack

  这是从Rackspace的swift团队跳槽出来成立的公司,目前估计最了解swift的,估计不是Rackspace,而是Swiftstack。这家公司包装了一下,搞了一个新概念,软件定义存储,并且拿到的投资。

  目前主要在做swift的管理工具,他们提供的管理界面还是比较不错的。不过目前swift,面临Ceph的竞争,未来前景如何,真不好说啊。

  Grid Dynamics

  这家公司也是很早介入Openstack,在Diablo的时候,rpm包就是他们负责打包,Fedora项目里的rpm包,也是他们参与。这家公司也有自家的产品。

  不过自从Redhat介入Openstack,也就导致这家公司影响力有所下降。不过目前在代码贡献还是非常活跃。能坚持那么久,也不容易啊。

  PuppetLab

  目前两大配置管理工具Chef和Puppet的官方,上游都正式参与和维护Openstack的部署脚本,都指望着Openstack,可以大力推广自己的产品。

  目前Redhat,Mirantis选择了Puppet

  Stackops

  这家公司在Essex版本以前是非常活跃,chef是他们公司开发的,他们开发了一整套chef脚本,用来部署Openstack。以前Openstack的官方文档,图片,很多都是来自stackops。

  Dell的Crowbar的chef脚本,也是stackops开发的。他们销售商业版本的stackops,自带一套Dashboard和实现HA。不过最近已经有点走向没落,业界已经看不到他们的声音,产品好像也没有升级。

  目前Dell,Suse选择Chef

  Inktank

  这家公司估计国内知道的不多,他是Ceph团队成立的提供商业支持的公司,现在无论是Ubuntu和Suse,都在下注Ceph,那么都是找这家公司进行合作。

  Cloudscaling

  这是一家很有实力的咨询公司,当初是靠用cloudstack给韩国KT公司提供服务,并且集成swift而闻名。Cloudstack有今天的地位,其实也离不开这家公司的打下的大客户。

  Cloudscaling目前也已经把精力投放在Openstack上,zeromq的支持,是这家公司支持实现的。

  cloudbase

  这家公司微软支持,让Openstack支持和管理微软的Hyper-v,不过他们还是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windows版本的cloudbase-init,这样你可以修改windows的密码和机器名字。

  http://www.cloudbase.it/ws2012/

  Citrix

  Citrix对Openstack的态度是比较矛盾的,自己的Cloudstack是和Openstack竞争,但是为了拿下更多的客户,需要去支持Openstack下的xen和xen Server,Rackspace还是Xen server的大客户。

  目前阶段,Citrix对Openstack的支持,基本是维护状态,只有两位开发者在参与。

  UnitedStack

  最后一家公司,也就是程辉新成立的UnitedStack。这应该是目前国内最强悍,豪华的Openstack团队,国内基本搞Openstack的高手,都在他们那里。大名鼎鼎的Quantum的core成员Yong Sheng Gong,都已经加入他们的团队,全球都在关注Yong Sheng Gong在开发的功能Quantum的Mutilhost,指望可以早日实现quantum完全替换掉Nova netwrok,压力可不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