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百家谈云计算 首 页  »  帮助中心  »  云服务器  »  百家谈云计算
中国云计算的“东成西就”
发布日期:2016-5-2 22:5:7

  在技术、需求和经济环境的驱动下,各类云计算应用蓬勃兴起,全国各地数据中心的建设也风起云涌。这些数据中心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包括环渤海工业带、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东部,做云计算业务的企业均是各自为战,分散布局,大搞重复建设,为本就紧张的城市用电雪上加霜,造成了电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西部能源丰富,地方政府满腔热情却缺少人才、带宽和政策上的扶持。东西部资源供需严重失衡,云计算发展亟需国家出台政策法规,统筹资源管理,扶持西部建设数据中心,帮助实现东西部在云计算产业的分工协作。

  综合多方因素来看,数据中心的建设必将发于东部而兴于西部,从中国东部人才密集地区向西部能源密集地区转移,在云计算领域,东西部地区的分工也将日益明确。东成西就,大势所趋,序幕已拉开。

  电力不足是东部致命短板

  2010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将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无锡五个城市作为国内先行开展云计算创新发展的试点示范城市,这也标志着我国的云计算开始在国家主导下,从概念逐渐走向应用层面。目前,中国已经有至少20个城市宣布推出云计算规划,几乎所有的IT设备和软件厂商都已宣布进入云计算领域。这些举动基本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在东部率先发展云计算业务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因为东部几乎具有所有发展IT产业的传统优势:人口密度大,市场需求旺盛;科技企业密布,集聚效应明显;高校云集,研发人才充裕;经济发达,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信部将上述五个城市做为试点城市无疑也是出于这些考虑。然而,东部的短板和优势一样显而易见,即东部城市集中,人口密度大,能源严重不足,生活用电尚且紧张,遑论高能耗企业。云计算基础设施的运营不巧就是最耗电的产业之一。从这点上看,东部其实并不适合大力发展云计算数据中心。

  既然要发展云计算,就不能不建设数据中心。数据中心耗电高得惊人,电力是数据中心最大的一项成本支出。一个行业公式可说明这一点,数据中心的效率是通过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电源使用效率)来衡量的。这一数值是用整个数据中心的总耗电量除以设备本身实际使用的耗电量。调查显示,企业每年在用电成本上的花费往往大于当年硬件设备的投资额。电是云计算的基础和命脉,是数据中心选址考虑的重中之重。所以东部供电不足与数据中心超高耗电之间的矛盾,是东部发展云计算的最主要矛盾。供电跟不上,其他条件都免谈。这一要求由数据中心的独特属性决定。

  数据中心是一个特殊的设施,因为它不能停下来。一旦当地的电力网络无法分配足够的电力到这个数据中心,企业就必须想法设法马上恢复正常的供电,包括发电设施、冗余设施,这些成本的投入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数据中心在选址时必须要事先考虑当地的电力分布条件及在未来几年内的趋势。若当地的其他公用设施在未来的几年内电力需求突然大幅上涨,那数据中心的电力很有可能得不到充足的供应。到时候,企业将不得不花费更加高昂的成本来满足电力需求。

  现在,云计算企业正陷入了这样的困境。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杭州,阿里巴巴的数据中心耗电之大,已对整个城市的生活用电构成了严重威胁。阿里云计算公司发布的《阿里云业务汇报》中提到,阿里巴巴的机房主要分布在北京、青岛和杭州,这三个城市无一不是电力紧缺地区。云计算企业威胁居民用电的情况绝非个例,电力资源严重短缺已成为东部地区发展云计算产业的致命短板。而且,情况还在恶化。自今年4月以来,全国10多个省相继出现淡季“电荒”的现象,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据预测,今年的电力缺口总量将超过历史上最严重的2004年,“缺电”已经成为当下最严重的社会性问题之一。

  最炎热的天气尚未来临,南方各地已开始轮番拉闸限电,盛夏时节的电力短缺程度简直难以想象。“拉闸限电是十分不公平的做法!”在接受《互联网周刊》采访的时候,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大学CIO班教务办公室主任姚乐博士不满地说,“老百姓用电才用多少?大企业有钱,他舍得去买这个电,从其他方面获取更高的利润,于是就只顾自己的利益大量耗电。”

  数据中心不仅占用电资源,还会占用大量水资源以用于机房降温。“电荒”来袭、水资源短缺,云计算企业怎样摆脱水电价格持续上涨的魔咒,东部过于密集的数据中心还将怎样为继?北京地区,已出现有数据中心因为供电不足而停止运营的情况。毫不夸张地说,资源短缺已经将部分云计算企业推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是时候考虑东西部分工了

  比起技术上的全新变革,云(如阿里云)计算更多的是一种模式上的自然升级。传统IT发达地区在软件开发技术上的优势仅是云计算数据中心选址的一条重要依据,却非决定性因素,毕竟,云计算不只有软件开发,还要有基础设施。

  一个大型的云计算基地,除了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持和网络带宽,更需有充裕的水电资源支撑其运营。例如,谷歌就将数据中心的位置选在成本以及土地价格低廉、能源丰富的地区。姚乐指出,国家需要在战略布局上进一步考虑云计算带给地区的分工。他认为,大的数据中心应该聚集在西部这种能源丰富、资源密集的地区,但软件开发部分的工作可放在北京、上海、大连等传统IT发达地区。东部拥有的是传统IT优势,但新的优势是西部的优势。当基础设施都在西部建成之后,未来云的平台就很有可能在西部形成,交易和结算也可能就在西部进行。

  建设以能源为中心的新型数据中心,云计算基础设施向西部转移,是云计算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西部开展云计算的众多城市中,成都、重庆、鄂尔多斯分别在自然环境、产业基础、政策扶持三个方面最具优势和代表性。

  成都

  在电力资源上,成都也毫不逊色。成都离三峡近,岷江水电发达,电力资源充足。据成都市云(如阿里云)计算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建波透露,政府为发展信息产业更是拿到了几乎全国最低的价格——每度电3毛7分6。

  在综合优势上,成都甚至更胜一筹。

  1.传输、交换、存储、计算等基础设施配套较为完善,为构建和承载云计算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撑。

  2.成都具有庞大的软件企业集群,具备云计算发展的产业载体。

  3.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等高校在云计算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三零集团云安全产品、华为赛门铁克巫山云存储产品、迈普高端路由器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为成都发展云计算提供了人才、技术和产品支持。

  4.成都云计算中心和万国数据中心等的建设运行,在云服务模式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积累了经验,具有发展云计算的先发优势。

  5.成都信息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信息化应用比较丰富,为云计算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综上所述,成都是西部城市中不可多得的技术、能源双密集城市。

  2009年12月28日,成都建成全国第一家真正商业化运营的云计算中心,成为最早做云计算的城市之一,起步早,发展快。2010年,成都云计算中心形成140万亿次/秒的计算能力,十余个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部署运行,SaaS服务相继推出,云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中国电信西部信息中心、万国数据成都数据中心、温江森龙中立数据中心相继建成投运,共计300T的政务数据实现集中存储,大型数据中心区域化聚集明显,数据存储灾备业务快速发展,国家级第三方数据灾备基地初具雏型,云计算领域产学研用互动发展趋势明显,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济效益并非建设数据中心唯一要素,除此之外,数据中心的选址还应考虑到安全因素,包括国防安全和环境安全。成都一向为我国军事重镇,它深居内陆,依托青藏高原这道天然屏障,有条件成为战时后方支持。历史上,成都一直担当战略大后方的角色。因此,成都适合建设战略性基础设施。一旦发生战争,很多数据如医疗数据、交通数据等都将成为十分敏感信息,数据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然而,成都常受周边地震波及,自然环境是不是稳定或许会成为很多人质疑成都是不是适合建设大型数据中心的一个理由。中国著名地质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刘宝教授认为,尽管成都临近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但是成都所在的扬子地块与周边的造山带是完全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已稳定了八九亿年了,这一地块固结很好,沉积地层厚10多公里。即使周边再次发生强烈地震,成都主城区最多也只会摇摇而不会造成建筑倒塌等大破坏。

  除了地质环境饱受质疑,成都的劣势还体现在自然气候上。成都夏季多高温湿热天气,不利于数据中心机房散热。对此,成都云计算中心主任王建波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回应:“在散热这个问题上,数据中心基本不可能纯粹靠自然散热。既然电力充足,那么经济利益的因素只是一方面,并非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国家战略上的考虑。”散热是数据中心最耗电耗水的环节,为了减少这部分能耗,很多数据中心都选择建设在环境较为凉爽的地区。位于比利时的谷歌数据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今年召开的第二届数据中心效率高层研讨会上。谷歌提出了全新的数据中心冷却理念,提出“减少冷却设备是数据中心的终极目标”。未来,谷歌希望建立一个没有任何冷却装置的数据中心。当然,这还是一个未知的领域。

  在散热上,我国三大“火炉”之一重庆表现更为糟糕。但这两个城市值得庆幸的地方就是坐落于长江流域,水资源充裕。实际上,成都真正意义上的劣势是宽带成本过高。王建波告诉《互联网周刊》记者,“东西部带宽资费的差距之大简直令人咋舌!成都带宽成本几乎是东部地区的30倍。成都云计算一年要缴纳300多万元的光纤使用金,而曙光公司(成都云计算重要合作伙伴)在无锡的数据中心每年只要十几万就搞定了,带宽成本过高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成都的宽带费用之所以这么高,一方面是因为山区铺设成本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周边地区人口稀少,运营商铺设光纤的投资回报率较低。为此,成都政府曾多次与中国电信协商,但对方的回复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对不起,这是发改委定的价格。”对此,王建波呼吁,希望国家开放电信业务,降低宽带价格,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从实际意义上扶持西部信息产业的发展。

  重庆

  与同处四川地区的成都相比,重庆在自然条件和能源分布上与成都相差不远。但是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的政治优势可谓得天独厚。重庆可以申请到各种国家优惠政策,中央政府的扶持程度是西部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的。今年1月,重庆市政府在该市“两会”期间首次提出,将重庆建成国内最大的云计算中心。其计划可谓宏大,直指“全球数据开发和处理中心”:最终做成上百万台服务器、产值上千亿美元规模的“云计算”基地。提出这一计划后仅仅过了两个多月,4月6日,被称为中国最大的云计算实验区——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便在重庆两江新区开建。

  公开资料显示,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总建筑面积207万平方米,总投资400亿元,建设规划期为5年,最终达到千亿级规模。其核心区规划了占地约为3平方公里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数据机房。这种神奇的建设速度得益于重庆市政府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重庆之所以敢于在云计算上大手笔投入,是因为已经获得国家相关部委的认可。重庆市经信委主任沐华平表示,因为两江新区的先行先试权,中央政府给了重庆一些特殊的制度安排。受惠于这些优惠政策,已经有思科、惠普等多家国际IT巨头被吸引而来。

  重庆的劣势与鄂尔多斯相似,即信息产业基础薄弱。过去,重庆主要将机械工业等重工业做为支柱产业,在机器制造等第二产业上具有传统优势,电子科技方面则远不如成都发达。因此只能走吸引外企入驻的道路来避开无法自产数据信息的障碍。而考虑到数据的安全因素,国家总体政策上并不倾向于外企做政府云计算。

  鄂尔多斯

  近日,鄂尔多斯刚刚签下两个合同,世纪互联、中兴通讯将分别投资100多亿和200多亿进驻鄂尔多斯发展云计算产业。两家超大型数据中心将于7月开工建设,年底完成一期工程建设。鄂尔多斯对这两家企业开出了每度电不高于3毛钱的超低价格优惠。北京的工业电价约为这一价格的两倍,上海约为三倍。电价低廉是鄂尔多斯发展云计算的显著优势。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上海数讯、万国数据、维赛特、中金数据、阿里巴巴、华为、金蝶,及IBM、Oracle、戴尔等众多企业也先后前来考察调研、寻求合作。

  过去,鄂尔多斯在信息产业上的基础几乎为零,若没有云(如阿里云)计算出现,发展信息产业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而云计算给了鄂尔多斯这样一个机会。云计算的软件开发工作和设备运营可分别设在两个地区,将北京、大连、上海研发的软件应用都放到鄂尔多斯的服务器上去。所以通过建设大型数据中心来发展云平台,没有基础同样做得起来。借助云计算,鄂尔多斯可实现产业升级换代,进而推进产业结构转型。

  2009年,在与中国移动合作开发绿色能源的过程中,鄂尔多斯市政府敏锐地发现云计算有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开始重点扶持云计算产业。鄂尔多斯市是一个人口约160万的新型工业化城市,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共同构成了内蒙古最具活力的“金三角”。

  地区传统资源丰富,煤炭约占全国已经探明储量的六分之一,天然气约占全国已经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一。此外,鄂尔多斯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也十分充足,有条件满足数据中心的用电需求。

  鄂尔多斯东胜区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马迎春告诉记者,鄂尔多斯以前存在风电无法上网、白白浪费的现象,建设数据中心刚好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实现能源的就地转化。通过光纤输出数据的成本要远低于通过电网输出电和通过交通工具输出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成本。

  除了能源丰富、电价低廉,鄂尔多斯发展云计算的优势还包括:

  1.地广人稀,土地资源充裕。将数据中心工业园区建设在广阔的丘陵沟壑地区,不仅不会破坏草原,还有保护环境的作用。

  2.气候干燥凉爽,基本无洪涝灾害,利于设备的散热和运维。鄂尔多斯年平均气温仅为3.5摄氏度,而北京的年平均气温则达到11.7摄氏度。

  3.地壳稳定,历史上没有发生过3级以上地震,能够保障大型数据中心的稳定运行。

  4.鄂尔多斯地处中国通往欧洲的特殊位置,考虑到对外输出网络信息,可以作为一个中心枢纽和节点。

  5.经济实力雄厚,有条件打造“智慧鄂尔多斯”。

  提到正在发展云计算的几个主要城市,马迎春认为,“我们考虑一个地方是不是适合建大型数据中心,首先,看这里是否地震多发地带,成都和重庆不符合这一点;其次,看能源是不是丰富,这点我们有明显优势;第三,就是从国防战略安全的角度考虑这个地方是否适合建立数据中心,哈尔滨不符合这一要求。”此外,马迎春还提到了一个机器散热的因素,数据中心的冷却设备耗电最为严重,考虑到热岛效应及自然天气,多湿热天气的成都和有“火炉”之称的重庆都不利于数据中心的散热。

  鄂尔多斯发展云计算的劣势则主要包括人才短缺、用工不足;市场狭小;科技基础薄弱;带宽不够等,面对这些,鄂尔多斯正在积极寻找出路。

  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政府计划与高校联合办学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类适用人才,对于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机构已出台优惠政策;至于市场,首先启动当地数字城市建设应用云计算,教育云、健康云、平安云、社区云等相继启动,其次扩展国内、国际市场,只要有足够的带宽和网络连接,云(如阿里云)计算的市场可面向全国和世界;对于带宽不够这个问题,鄂尔多斯政府已计划出巨资和几大运营商共同改善地区网络环境,为先行入驻的企业打造通往北京、上海、广州的三条光纤骨干网。

  “大跃进”心态比缺位监管更可怕

  实际上,东部建成的很多数据中心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因为云计算势头强劲,企业为抢占先机一拥而上,往往有一个应用就弄一个服务器,是个企业就要搞一个数据中心。“这就是重复投资啊,很多数据中心的利用率都不到10%。”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大学CIO班教务办公室主任姚乐认为,企业各自为战、分散布局是云计算发展上的一个问题,随着数据中心的猛增,这个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

  若云计算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考虑节能低碳和百姓民生,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负担,最终积重难返,酿成城市发展中的灾难。当企业缺乏节能减排的自觉意识的时候,政府没有理由缺位监管,听之任之。云计算乱象至此,只能够由政府出面,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出台规范云(如阿里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政策,来达到节能减排,维护居民用电的目的。例如,在东部限制数据中心的建设规模和用电量,禁止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或在西部引导统一建设数据中心园区,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企业之间的数据中心共享与合作。姚乐认为,云计算意味着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应用平台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及应用的简单化和多样化。

  所谓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是指云计算的数据中心要达到一定规模,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从而降低能耗和运营成本;所谓应用平台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是指,单个组织的IT应用平台,从企业级走向社会级,从更大程度上共享应用平台,包括开发平台、行业云平台、测试平台及一些专业功能云平台;所谓应用的简单化和多样化是指,云平台形成后使企业IT架构被屏蔽在云端,大大简化了用户的操作使用,此外,因为大量的开发者可以面向平台开发,这将使各种各样的细小应用都会得到满足。

  企业无全局意识,充其量被指缺乏社会责任感,但是若政府不注意科学地发展云计算产业,就要为其后果承担全部责任了。在统筹管理云计算产业的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出现了盲目追求云计算中心规模的“大跃进”心态,大建园区,动辄喊出建设成“中国最大”“亚洲最大”数据中心的口号,无视性价比、应用效果、市场需求、节能减排等实际因素。地方政府云计算的“大跃进”心态迫切需要中央政府的有效监管和引导。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看来,当各地一窝蜂地上马云计算项目的时候,重复建设的隐患便已经埋下,“千万不要把云计算搞成第二个房地产,搞成第二种招商引资的高新开发区”。据浪潮集团对全国数十个云计算中心的调查,很多地方投巨资建成了所谓的“云”系统,资源利用效率却不足20%,云计算中心成了形象工程、参观演示中心。“地方发展云计算的热情很高,但是也存在盲目发展的情况,需规范和引导,明确应用需求,并且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避免政府资源大量、集中地投入。”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徐建平认为,云计算没有地域性特点,并不需每个城市建设自身的云计算中心。

  其实,云的规模是可动态扩展的,最好的做法是随着应用的规模扩展而扩展,从而避免闲置和空转。“现在的数据中心主要集中在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我们(鄂尔多斯)一直默默地在做这件事情,也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媒体、政府重视这个问题。为了减少浪费,希望国家可以早点出台政策来进行监管,避免重复建设。”马迎春的话道出了西部地方政府共同的无奈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