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明天“多云”
发布日期:2016-4-11 18:4:23
关于云+端,或个人云的服务,到底现状和将来怎样,网易高级副总裁周枫在9月份互联网大会上Talk的文字整理,当时分享过PPT,作者认为“个人云”将有可能成为2012年值得关注的潜在浪潮。软件与数据正在加速迁移到云(如阿里云)端,个人云应用的爆发将是中国互联网的下一波广泛机会。 若互联网圈子有自己的天气预报,而我恰好又是当值的预报员,那么我愿意预报明天互联网天气是:“多云”。“多云”,不仅表示行业未来的方向仍具有一定不确定因素,同时“云”作为受到广泛关注的新趋势,必将在近期的互联网大“气候”中占据主角的位置。 显而易见,每一次互联网领域的跨越式进步往往都由一类产品或技术所引领。2000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经历了3个规模巨大的浪潮:2000年搜索引擎的出现,利用更精准智能的导航服务逐步取代了门户网站;2007年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通过丰富的应用代替了卡片相机、报纸杂志、电子词典等实物产品;2009年微博利用强大的碎片化自媒体平台改变了媒体和营销的面貌。每一次浪潮,都会带来新一轮的机会和挑战。而“个人云”将有可能成为2012年值得关注的潜在浪潮。软件与数据正在加速迁移到云(如阿里云)端,个人云应用的爆发将是中国互联网的下一波广泛机会。 个人云是什么? 所谓个人云(Personal Cloud Services),指的是让用户使用多台互联网设备,自由地存储、同步、访问和分享个人数据的服务。这个概念由美国Gartner公司在2012年2月发布的《消费者与个人云》(Consumers and the Personal Cloud)报告中提出。目前国内外个人云领域主要包括网盘、云笔记,同时在相册、音乐等多媒体领域均有相关产品。Gartner报告中预测,到2014年个人云(Personal Cloud)这个“PC”将会超越传统的PC计算机,成为用户存储数据的主要地点。这个预测主要针对的是美国和全球市场。中国的同类服务较美国而言,晚了3年才开始成批出现。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个人云”的产品品类认识,但是这并不影响个人云在中国即将迎来的爆发式增长。 是不是又一个泡沫? 对于一个新兴的浪潮,人们往往会产生种种疑问:“这是不是又是新一轮美好的泡沫呢?”对于个人云也不例外。有一些人认为个人云缺乏创新性,网盘、笔记这样的应用并不新颖;而另外一些人认为因为中国互联网带宽不够,及用户对于隐私的担心,会导致个人云形不成广泛的用户习惯;还有一些人认为个人云在商业模式上存在问题,在中国向用户收费十分困难,而动辄10GB、20GB空间的免费服务是“烧钱业务”。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一部分可归结为误读,另一部分则可在近期得到解决。在新颖性上,新的个人云应用普遍支持多设备无缝的同步操作,这是与传统应用的最大不同。带宽问题的确存在,但通过个人云开发者合理选择应用类型,再加3G和光纤网络的快速发展,这一问题可解决。而大众用户的确会有隐私方面的顾虑,但是这不会改变数据存放在云(如阿里云)端体验更好这一大趋势,就像现金更应该放在银行而不是家里的大衣柜里一样。最后,商业模式的问题上,随着存储成本每12个月降低一半,并且开发者在盈利方式上的不断探索,这个问题只会越来越小。 为何现在是最有可能的爆发时机? 首先,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文档、照片的网络存储产生了更广泛的需求。一方面有史以来第一次普遍的大众用户同时拥有多台计算设备(包括PC、智能手机和平板)。而要让用户能在多台个人设备之间有统一的体验,最自然的方案就是把数据保存到个人云中。另一方面,智能手机产生了大量数据,除了传统的工作文档、应用数据之外,还增加了大量的照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数据。这些数据在没有个人云之前,利用率极其低下,往往最终随着设备的丢失而被丢弃。但将他们自动保存到个人云中,将大幅提高这些数据的使用效率。这样的形式符合用户的自然诉求,因此蕴藏着巨大的机会。 其次,系统软硬件技术已足够成熟。软件方面,开源的Hadoop、NoSQL解决方案日趋完善。硬件方面,SSD(固态硬盘)和2U24盘的高存储密度服务器等的价格下降和广泛普及,使得任何创业公司都有条件可提供高质量的云(如阿里与)端服务。几年前,高可扩展性的数据中心服务还是较大型公司的专利,国内各大互联网公司内部都有数据中心基础软件团队,他们在大概5年前纷纷开发出一批数据中心基础软件系统,推动了公司业务的发展。但随着这几年中开源软件的快速成熟,这些曾经成功的团队,目前不少都在经历痛苦的重新定位或转型的过程。在这些成熟的开源项目基础上,再做同类的开发无异于重新发明轮子。反之,对于创业公司及个人云的发展,这是再好不过的消息。 对于个人云的5点预测 预测1:手机厂商介入个人云服务难免“鸡肋”。 对于“个人云”这块潜在金矿,手机厂商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但是PC厂商试图在PC上开发软件的失败经历已说明,隔行如隔山,硬件软件通吃往往是行不通的。开发和维护个人云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市场上独立的个人云则不断增加吸引用户的能力。除了苹果公司这样的特例,其它手机厂商其实很难达到这么高的软件与互联网研发力量水平。介入个人云服务,很可能将成为手机厂商的一块“鸡肋”。他们的最好选择,应该是尽早与个人云厂商(如阿里云)合作,挖掘更广阔的共赢空间。 预测2:国产个人云将再一次在竞争中取胜。 在互联网的每个领域,土洋之争几乎无处不在。国外品牌的创新理念与技术优势往往使其在市场中占据先发优势。但是到目前为止,国产品牌在大多数领域都通过专注的本土化设计与稳定流畅的服务体验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在个人云市场,国内企业也将在以下方面发挥独特的优势,并最终取得竞争的胜利。首先,国内个人云产品可针对中国市场设计富有特色的功能。例如有道云笔记在手机上的原笔迹手写功能,针对汉字特点设计,引入笔锋笔触设计。这个功能每天已经有超过40%的使用率。其次,个人云产品的特性决定了本土合作伙伴的重要地位。国产个人云通过与微博、IM账号体系及产生内容、访问内容的产品深度合作,可极大丰富产品形态,降低使用门槛。再者,国产个人云在接入速度、可靠性有先天的优势,事实证明用户很在乎这一点,这已在市场上体现出来。 预测3:各类个人云应用将会合并或趋同。 用户喜欢更简单的“Just Works”的服务。随着用户对同步等个人云功能的逐步依赖,用户不会将文档、笔记、照片分别存储在不同的产品上,这样太过于复杂。近期我们已看到了这样的趋势:同步网盘增加了笔记的功能,而笔记增加了同步照片的功能,不同云应用间的品类区分逐渐模糊,云服务品牌被不断强化。随着这个趋势的不断推进,整合了单一应用后的云服务品牌将在未来成为个人云行业中的竞争主体。 预测4:个人云服务将逐渐成为App的标配。 正如目前很多手机用户期望一个新的手机App需要支持新浪微博的登录功能一样,1-2年后,用户也会期望App具有“保存到XX云”和“从XX云读取”等功能。App开发者应尽快与各品牌的个人云服务开放API进行合作,抢占云端服务高地。 预测5:2013年将是个人云的爆发年。 2011年开始智能手机爆发普及,同年个人云应用开始成批出现,经历从百万到千万级的用户积累和市场教育。因此,明年将形成个人云应用的爆发增长局面。艾瑞在《2012年中国云存储行业及用户行为研究报告》中预测,2013年个人云存储用户规模将达2.23亿,超过当年中国网民数的1/3,成为中国互联的关键应用之一。网易的有道云笔记,在2011年6月底推出后仅一年多时间,已积累500万用户,大大超越了Evernote初期发展速度,可见中国市场对于个人云应用的接受程度已经较高,行业性的大规模爆发指日可待。 你准备好迎接明日“多云”的天气了吗? 上一条: 微软“surface”冲击日本PC崩溃? 下一条: NASA盯上云计算 星际工程全部入驻云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