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百家谈云计算 首 页  »  帮助中心  »  云服务器  »  百家谈云计算
大数据时代来临 多家银行抢占电商平台
发布日期:2016-4-11 10:4:12

  当人们还在为“京东商城”等电商的风生水起错愕的时候,近期银行系又纷纷牵手电商。交通银行“交博汇”的推出,中国银行广东省行“云购物”的试水,及民生银行、包商银行和哈尔滨银行“亚洲金融联盟”的合作,都表明银行做电商平台并不是一时之兴。其中,最为抢眼的是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建设银行宣称,善融商务平台以资金流、结算、信贷、支付为核心,试图对传统电子商务模式有所创新。这似乎注定了电商之战将更为硝烟弥漫。

  大数据魅惑

  大数据是近两年暴热的互联网概念之一。现在,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入到各个阶层之中。从数据分析师到营销人员,从政界高官到经济大佬,无不为之着迷。其中,银行家自然也不例外。前不久,中国金融品牌论坛以大数据时代为名召开。会上,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表示,当前,信息技术已能够将公众的行为数字化、网络化,金融机构完全能够借此洞察客户的需求,这使得决策有了更加可靠的基础,而不是仅凭经验和直觉。

  国内某商业银行高管说,除了上帝,无人不用数据说话。“互联网有8.4亿实名客户,通过云(如阿里云)计算即可准确地为他们的风险定价。因此,银行必须进行战略转型,靠过去一套将难以为继。”事实上,信息处理是金融体系的一个核心,是金融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的基础。解决银行信息不对称和成本难题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找到获取信息和降低成本的完美途径。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商平台及Facebook这类社交平台,正好可依靠其底层的海量数据,通过挖掘分析提供充分的参考信息。在云计算下,资金供需双方信息通过网络揭示和传播、被组织和标准化并最终形成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信息序列,基于此给出任何资金需求者的风险定价或动态违约概率,成本极低。

  正是基于此,阿里巴巴的腰杆才会那么硬,它的金融部门才会发展那么快。数据的商业价值被挖掘出来。不过,对于银行来说,尤其是大银行,它们触网的主要阵地还是电子银行。电子银行最初定义为一个单纯交易渠道,最后打造的是一个封闭的、用户自助的交易应用系统。它对于银行收集信息的贡献是有限的,也无法和客户进行有效的互动。因此,银行急切地需要更开放的社区,以靠近自己的客户。电子商务平台遂成为不二之选。

  在中国,完成1.7万亿元的电子商务交易额,2007年需一整年的时间,而在2012年只需一个季度。2009年11月11日,淘宝网站当天销售额仅有一亿元,而2012年的11月11日,它的销售额达到了191亿元。网购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网销正在成为很多中国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对此,银行不能不动心。何况,利率的市场化令银行业备感压力。传统靠息差为生的日子越发艰难。而金融非中介化之势成,银行的竞争者力量日强,优质客户的分流在所难免。这都要求银行家必须锐意进取、推陈出新,响应互联网经济的大潮。

  优势和劣势

  善融商务声明:我们要做不一样的电商。这种不一样包括不同的门槛及不同的盈利模式。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想在善融商务玩儿,公司的产品品质必须有保障。“我们要做有品质的电商,就必须有所选择。否则,建行的品牌也是伤不起的。”建行山东省分行电子银行部负责人说。不过,善融商务面临的一个挑战是人气怎样积聚。定位高端,这是开店人能说了算的,可是,人来不来逛却由不得你了。这位负责人说,建设银行的一大优势是,拥有庞大的客户群及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在建行办理各类业务的个人客户,拥有完整的身份信息;各类企业客户,拥有完整的经营资料、资产以及信用资料。这些真实有效的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正是电子商务最优质的客户。”

  然而,善融商务毕竟不是个内部俱乐部。它的流量正在成为生死存亡的关键。为了吸引客户,在开业初期对入驻的商家直接减免了店铺租金、交易佣金、年服务费,甚至还借助自身优势,免除了借记卡支付结算手续费,并为优质商户提供免费推广服务,推广渠道涵盖“善融商务”黄金广告位、拥有超亿客户的短信营销平台等。已落户多个电商平台的银座网总经理刘文来称,“和阿里巴巴、京东商城、淘宝等传统电商相比,善融商务这样的平台最具吸引力的就是‘零成本’或低成本。”这是银行系电商的共同特点。

  这或许和银行开设电商的初衷相关。建行电子银行部负责人坦言:“我们最看重的是让客户多一个网上的渠道,形成和客户在支付结算、传统银行业务的对接,我们看重信息的捕获。融资服务最基本的内容是对信息的掌握,线下信息丢失量很大,在网上捕获交易记录,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进行实时的授信。这对企业来说提高了效率,拓展了渠道;对银行来说,加强了信息服务。”成本低是发展利器,是成功的保证。刘文来也指出,善融商务面临的考验才刚开始。“建行是银行界的巨人,它已形成了一套严密管理体系。这套体系能不能适应电商灵活快速的环境与要求,或随之应变,却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电商的逆袭

  多年前,阿里巴巴尚是一棵柔弱树苗的时候,它期望拉着银行的大手来为自己增色。而银行则看重了阿里巴巴手中的交易信息,可大大降低自己的风险成本。两者一拍即合,高调合作。其时,建行、工行从阿里巴巴处获得众多信用良好、交易活跃、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名单,放贷变得轻松愉快;阿里巴巴也借银行的招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为台上企业提供了超值的服务。然而,阿里巴巴不再满意于银行循规蹈矩的路子,也不再满足于做中介的角色,遂要求在信贷之中分得一杯羹。这显然触了银行的“逆鳞”。分手毫无悬念。

  这个结果让银行深受刺激。这种刺激除了源于阿里巴巴前恭后倨的态度,更源于它“非分要求”背后那无可辩驳的理由:阿里巴巴掌握的企业信息已具有核心价值,尤其是在这个征信体系不健全的社会里。同时,马云的豪言回荡在银行界:“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改变银行。”如今,阿里巴巴自立门户,拥有了自己的金融部门,并成功为近13万家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贷款总额已经超过260亿元,单日获息超过100万元。有分析师据此认为,一旦政策放开,马云或许真能重塑中国银行业,至少会造成冲击。

  作为对此种刺激的回应,建设银行开始做善融商务。建设银行显然不认同这种颇具八卦色彩的恩怨说。该行副行长庞秀生明确表示,建行涉水电子商务不是因为阿里巴巴,而是受未来趋势所使。此言或非虚。各家银行齐刷刷突入电商,实乃大数据背景下的顺势之选。银行界逐渐认识到,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互联网经济创新打开了另一道大门,银行必须抓住这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