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百家谈云计算 首 页  »  帮助中心  »  云服务器  »  百家谈云计算
苏宁云商开银行?电商金融化的分叉路口
发布日期:2016-3-29 20:3:1

  

  昨天(8月21日),市场爆出一则重大新闻:苏宁正式向媒体确认,该公司正在向有关部门申请设立“苏宁银行”的消息。据悉,苏宁目前已注册了“suningbank.com”域名。在电商金融攻城掠池的硝烟下,作为国内排行第三的B2C电商平台,苏宁此时申请银行牌照意欲何为?电商平台衍生出的金融属性是不是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阿里金融为什么无意办银行?电商平台以做网购起家,电商金融化则是平台数据积累和信用记录运用的必然发展趋势。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够和银行信用有效对接。目前,银行和电商平台是两个信用积累比较详实,具备信用数据运用潜能的绝佳数据池。

  在表现上,银行数据积累时间长,结构化特征不明显,且大多数缺乏敏锐的数据意识;电商平台作为信用领域的后起之秀,本身就是天天和流量、数据打交道,靠网上的交易信息流获得商品销售,并聚集黏性,因此层次化、结构化更加完整,对数据流的反应也比较敏捷。电商(上溯到零售业)做到一定程度,衍生出金融属性也就不足为奇了。沃尔玛曾一度想设立银行,但是美国监管层不放行,理由是破坏银行生态,容易对美国社区银行、中小银行造成致命威胁。从本质上分析,电商金融化看似“跨业”,其实是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合二为一。银行和电商其实代表了两种流量,一个是资金流,一个是商品交易的信息流。随着电子化程度的提高,直接拥有商品交易平台的电商开始后发制人,因为消费者直接通过电商这个前端来实现货物的购销和消费能力的表达,而不需手握大量现金去菜市场做直接交易。所以,通过第三方支付,电商实现了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对接,完成了传统意义上只有银行才具有的支付和信用功能。

  苏宁云商此时提出申请,开办苏宁银行,是蓄谋已久还是刚好借了监管层“允许设立风险自担的民营银行”之东风呢?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电商金融化的开始:电商与银行之间的金融合作。电商金融化最开始的表现是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其功能是网购支付、水电煤气等生活支付及转账、还款。到了第二个阶段,电商数据、信用积累羽翼丰满,开始谋求和银行合作开发信贷业务,这是商业信用对接银行信用的良好体现。如阿里巴巴早在2007年就和建行、工行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发网络信贷,业务覆盖浙江、上海、福建等地。但是因为信贷审核、风控观念及利益分配存在根本冲突,最后还是分道扬镳。这也充分说明,电商生态的信用和银行生态的信用对接需一个转换机制,而这个机制需要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才能顺利产生。目前京东与中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B2B平台慧聪网、敦煌网等采用的仍是电商+银行的模式,只不过银行在电商面前做了更大的让步。短期来看,双方各取所需,电商获得了银行的资金流,而银行获得了商品信息和交易流,避免了被“后台化”。但是久而往之,合作难免不生缝隙。

  可见,在线上,电商和银行之间的利益存在着较大冲突。在电商金融化的初始阶段,电商普遍尝试了和银行信用的对接,但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阿里金融之所以始终不触碰银行牌照这个敏感的神经,想必原因也正在此。

  那么电商金融化的道路到底该怎么走?

  眼下正走到了一个分叉口,往左走,是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平台金融,曲线迂回地实现资金流的供给,并不是非要办银行(比如通过小贷资产证券化,寻找信托、私募对接资产,解决资金来源);往右走,就像苏宁一般,既然电商和银行合作难免不生变数,各有考虑,索性不如趁着眼前监管口子的放开,自食其力成立银行,然后把资金流和信息流都收归自有?或和众多的电商平台一样,在磨练好内功之前,老老实实嫁接银行的资金渠道,分得一杯羹也好,哪怕少点,以不变应万变?

  在这个路口,面临抉择的不只是电商,银行其实也一样,换位思考,银行恐怕也不会袖手旁观,坐视庞大的商品信息流为电商平台所独占,或仅作为资金流支持方与电商合作。要知道,这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银行后台化,变成了电商金融的附庸。何况银行当前可谓四面楚歌: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电商金融化、民营资本虎视眈眈。所以,大家可看到建行、民生银行都在试水电商业务。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恐怕银行和电商一样,都在以时间换取空间!

  电商金融化,选择往左边走还是右边走,本质上都需要达到同样的目的:在自身掌握商品交易信息流的前提下,用最低成本、最高效的方式获得资金流,从而打通自身生态圈——在电商圈内,用户可直接获取资金,购买商品,获得信用,开展授信,如此循环,不需迈出生态圈,而外部的竞争对手也进不来,这才是最终目的。阿里金融用了好几次巧劲,避开了银行的阻扰,甚至连带有储蓄性质的余额宝都出来了。另外,阿里的信贷业务是以阿里小贷为实体支撑的,本质上来说,资金来源已经绕开了银行,虽没有破旧,但是已经立新了,这也是阿里一贯低调,不愿提及银行的聪明所在。最重要的是,阿里习惯于打造自身的生态圈,在平台、数据、金融的阿里帝国构想下,不想引入一个银行实体来引入太多的监管。学阿里,往左走的话,就要多练内功,低调,多做事,学会迂回盘桓。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或偏颇往右走的可能。如果监管层支持,苏宁能够走银行的差异化竞争,加上电商平台的低成本运营,至少在小微信贷领域,苏宁银行的市场还是很大的。再者说了,中国银行业的诟病就是同质化,电商也需要更多的差异化经营,如果都学阿里了,估计再怎么迂回的方法也会昭然若揭,面临舆论压力。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基于电商的银行实体在成本竞争上存在一定优势,如果能够线上线下相结合,那么未必不是一个良好的选择。往右走的话,就要在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之间做好嫁接,多练外功,达到银行监管要求,一路直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