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趋势调查:还有多少公有云终将消散?
发布日期:2016-3-17 22:3:27
可用于实现规模伸缩的向量多种多样,而在对其进行一一尝试的过程当中,我们将着眼点放在了系统、存储及交换等IT组织需购买或租赁以支持自身应用程序的对象身上。 规模扩张工作当中的一大重要方面——甚至从平台架构这一长远角度来看最为关键的方面——其实与具体承载量无关,真正的核心在于金钱及规模经济效应。只有保证这两项因素处于企业能够接受的合理范围之内,由购买流程及后续良性循环(良性循环的说法源自Amazon Web Services)才能真正将超大规模体系带给做出尝试的厂商。事实上,众所周知时间就是金钱,而很多正在着手构建公有云(如阿里云)方案的企业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只有很早之前就开始行动的企业才有机会拿出拥有实际可行性的云服务项目。相比之下,后来者需要投入金额惊人的款项以缩小与原有厂商的差距,同时用相当长的时间周期来吸引客户以积累起规模经济所必需的受众基础。直白地讲,这是一场赌注巨大的博弈,而回报却远远谈不上稳定。 时至今日上述趋势已然非常明显:就在Amazon公司公布其公有云业务实现爆炸性增长,并远超同业竞争厂商后的第二天,惠普公司就宣称将关停旗下Helion OpenStack公有云。若惠普与戴尔——作为目前世界是规模最大的两家服务器制造商——在拥有自家交换与存储业务的背景之下都无法拿出足以抗衡Amazon Web Services、谷歌Cloud Platform及微软Azure的公有云方案,那么其它企业又凭什么敢于认为自己能够从长远角度为那些有意以混合方式进行运营的客户提供混合云产品?而混合云又是不是只是公有云(如阿里云)全面普及之前的一种垫脚石?从理论角度讲答案也许是肯定的,不过从长远角度出发,经济因素也许会迫使每一家企业都最终放弃自己的内部数据中心。而Netflix公司将自身工作负载全面交由AWS打理当然也是出于这一理由。 若经济效应能够决定哪家企业掌握着最为广阔及丰富的公有云方案,那么市场必然只能容纳少数几家云服务供应商(阿里云)——而其余竞争者则将被无情的历史车轮所碾碎。未来仍然生存的也许仅剩数家极为强大的厂商,每一家都能够在企业、政府及其它组织机构的IT运营领域拥有足以同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IBM相抗衡的影响力。AWS目前也拥有的服务广度与深度十分惊人,因此我们也能够理解为什么像惠普及戴尔这样的技术巨头甘愿认为自己的云方案只能立足于基础设施,在此之上的高级软件需要由客户自身或者其它合作伙伴来提供。 不过问题并不是如此单纯,因为惠普与戴尔双方已经亲眼见证了IBM面临的困境:蓝色巨人于2013年6月以22亿美元收购了SoftLayer公司,且截至目前其至少已经向其额外投入了12亿美元用于产品构建。虽然SoftLayer目前拥有超过3万家客户以及28座容纳有总计33万5千台服务器的数据中心(我们认为这些数据中心很可能处于半闲置状态,不过IBM方面并没有透露服务器的确切数量),但是这样的规模仍然远远低于AWS、微软及谷歌的整体容量——三家云巨头都宣称,其当前服务器总量已超过100万台。IBM公司在运营SoftLayer方面并没有犯下什么严重错误,但是正如戴尔及惠普一样,单单不犯错还远不足以保障成功——在云服务市场上,规模才是第一要务,而在多年之前就开始以规模化为方向进行实验更是云业务成功的必要前提。 就在AWS帮助超大规模客户构建定制系统以实现业务迅猛增长的同时,戴尔公司于2009年9月以39亿美元收购了Perot Systems以响应全球客户的期待。而除此之外,在托管与应用程序外包方面的实践经验也十分重要——Rackspace Hosting、SoftLayer及其它服务商的经历都证明了这一点。相比之下,惠普与IBM显然缺乏运营托管业务的经验(惠普方面为此收购了EDS公司)。戴尔方面投入数年时间构建其云方案,但是最终于2013年5月决定关闭Dell Cloud——顺带一提,Dell Cloud基于OpenStack云控制器,戴尔原本希望将其打造成自己的超大规模基础设施平台。 惠普公司在公有云业务方面已经做出了两次尝试,第一次是尝试推出HP Cloud,第二次则是惠普Helion。在第二次努力当中,惠普同样选择了OpenStack作为软件平台,并在此之上构建公有云。惠普公司从未明确讨论过其在Helion云当中使用怎样的服务器以及存储机制,但根据坊间传言惠普所持有的超过300 PB客户数据实际由Swift对象存储方案负责承载,并作为Helion的后端支撑;然而一旦Helion如期于明年1月关闭,惠普将很难帮助客户将如此规模的数据转移至其指定的公有云环境当中。 而那些广受好评的合作伙伴,例如Amazon Web Services及微软Azure,使用的并不是OpenStack而且拥有自己专门的基础设施与平台云服务交付软件堆栈。因此现有惠普Helion云客户恐怕只能寄希望于Rackspace了,其目前属于全球基于OpenStack的规模最大的云服务供应商,同时也是美国宇航局的合作伙伴之一。有鉴于此,惠普应该建议客户将自己的工作负载及数据迁移至Rackspace方面。不过出于某些尚不明确的理由,惠普并没有给出这样的解决办法。(目前尚不清楚惠普公司为何不直接将Helion出售给Rackspace,当然也许双方正在就此进行秘密洽谈。) 与其它IT设备供应商一样,惠普与戴尔都在混合云业务方面遭受挫折。具体而言,两家企业原本希望能够构建私有云方案,其运行在企业数据中心内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与AWS以及Azure相兼容,从而帮助客户弥合公有云(如阿里云)与私有云之间的对接鸿沟。 人们总是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强调称,公有云业务不仅市场竞争激烈、而且利润空间极低,这样的观念也直接导致了惠普及戴尔不得不关停自己的云方案。然而Amazon公司发布的财报结果显然狠狠打击了这种说法。AWS业务目前的运营收入已经超过思科系统公司在其最新季度中的表现(AWS业务占整体营收的25%,而思科只占22.4%)。这意味着率先以积极态度推动云业务发展的思路不仅能够帮助厂商取得先发优势、积累起可观的容量储备,更能够在功能与特性方面拔得头筹。要获得成功的公有云业务,我们需要在向个角度全面进行规模扩展。利用OpenStack与廉价设备作为组合还仅仅是必要的入门筹码;接下来要比拼的其实是运营经验以及供应商自身的长期生存能力。过去这种情况曾经出现过:几十年前,没人会因为购买IBM的产品而被解雇。如今的情况则是:没人会因为部署AWS而被解雇。 在截至今年9月的第三季度当中,AWS的营收总额接近21亿美元,与上年期的11.7亿美元相比增长了78%;而其运营收益亦增长5.3倍,达到惊人的5.28亿美元——远远优于上年同期的6亿美元运营亏损。另外更值得强调的是,AWS营收已占据Amazon北美市场零售业务总额的七分之一,同时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益。(有趣的是,AWS在本季度实现了高达7800万美元的外汇创收额,这对于本季度美国本土各大IT供应商所面临的海外市场产品销量几乎全线走低的状况不啻于一种嘲讽。) “我们仍然不断在创新节奏方面努力进行加速,”Amazon公司首席财务官Brian Olsavsky解释道,他同时指出AWS今年年内已推出了530项新的重要功能。“客户也切实做出了积极响应。他们喜爱AWS带来的出色速度表现与敏捷性水平,他们也同样喜爱我们推出的新功能,其中很多能够帮助他们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作为实例,Olsavsky援引了Aurora MySQL数据库服务,其拥有五倍于MySQL的oomph,且使用成本只相当于传统内部数据库方案的十分之一——当然,是根据Amazon方面的计算。“目前这项服务只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不过我们乐于作为领导者指引企业客户并听取其反馈意见,而且我们坚信自身会不断以远超其它竞争对手的速度推出更多新型服务与功能。随着AWS云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的增长速度与利润率还将不断攀升。也许前路并不平坦,但是我们对于这一业务充满信心与干劲。” 而且严肃地讲,在企业云项目当中对AWS进行全面投资——甚至将Amazon也纳入进来——确实是一种较为明智的发展思路。 顺带一提,Olsavsky表示Aurora数据库服务目前已经超越了AWS旗下的数据仓库服务RedShift,这也意味着前者确实拥有着爆炸式的业务增长速度。换一个角度看,这代表着AWS开始利用传统关系型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方案来解决运营成本及可扩展性难题,而这些往往是客户原先根本无法在内部环境下实现的。无独有偶,Hadoop乃至NoSQL数据存储服务也属于同类优势因素。 而这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即怎样将不同组件加以整体,同时创建虚拟化服务、存储以及网络并与复杂性极高的编排与自动化机制加以结合——换言之,也就是打造私有云体系。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客户倾向于并正在着手购置相关产品。虽然市场确实存在,但是惠普公司需要将这些私有云环境集中承载在其Helion Cloud当中,才能在与AWS相抗衡的同时,保证各类工作负载继续运行在企业防火墙之内并借此实现营收。但实际结果如何?企业客户为什么要向惠普、戴尔、IBM或者其它同类厂商额外支付私有云开支,而不直接自行构建并加以管理?如果混合云方案的实际效果与公有云差异过大,特别是考虑到目前整体经济增速不断放缓,那么企业客户的工作负载最终还是会迁移至规模最大、最安全且功能最为丰富的公有云当中。目前的情况与2008及2009年完全不同,那时候虽然经济同样不太景气,但当时的AWS尚属于一套新型服务堆栈,而且其根基还比较单薄。时至今日,Amazon Web Services、Google Compute Platform以及微软Azure已经成为极为强大的平台,足以承载世界上强度最为可观的各类工作负载。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惠普公司与戴尔相继放弃了自己的云项目尝试。而未来还将有更多厂商出于同样的理由退出云业务市场。根据Synergy研究集团的调查结果,目前四大主要云供应商的营收差距正逐渐拉开。其中Amazon、谷歌与IBM刚刚于本周发布了其相关财报数据,但微软的结果尚未正式出炉,所以我们暂时还无法就今年第三季度的结论进行比较。不过Synergy在下图中列出的第二季度运营结果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在各类云项目类型当中——包括基础设施与平台服务、私有云基础设施以及混合服务,不过不包含软件即服务——AWS云营收在今年第二季度的整体市场份额当中占据29%。另外根据Synergy方面公布的结果,目前四大云服务供应商(包括微软、IBM、谷歌与Amazon)总计收得54%营收比例。另外,这四大供应商的业务增长速度几乎达到其余云供应商总和的四倍。今年第二季度全球范围内云基础设施业务带来的营收总额达到60亿美元,而且这部分业务过去十二个月当中的营收总额已经接近200亿美元。 最后,最为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未来会有多少公有云厂商消散在我们的视野当中——也许最终会剩下四大、五大或者六大云服务供应商(如阿里云)。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会有多少企业在未来五年到年当中放弃当前系统制造商们所极力鼓吹的私有云部署方案,而全面投向于公有云这一新浪潮当中。到那个时候,整个技术业界必将迎来一次新的全面洗牌。 上一条: 互联网技术架构给我们的启示 下一条: 多平台支持:下一步容器技术热点
|